[ 电影音效传奇:好莱坞之声 ]深入认识声音的奥妙-喵星闻

[ 电影音效传奇:好莱坞之声 ]深入认识声音的奥妙

[ 电影音效传奇:好莱坞之声 ]深入认识声音的奥妙的图片以下有雷:
这部纪录片与另一部纪录片电影配乐传奇满相似的,都从早期电影的发展开始说起,有点像是历史课,每个时代都会介绍一位改变电影制作方式的大师,看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环境和资源下做出突破。
最早的电影只有画面没有音乐,得由影厅内的乐队提供配乐,以及在场的音效人员透过各种组合器具,迅速模拟画面里的音效,显示当时的观众已经对「听觉」有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30年代初终于出现影像和音轨能併行的影片,各家制片商也录制自己的罐头音效,并且重复杂使用,像是枪声、落水声、马蹄声,有些音效甚至反覆使用长本文是一篇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喵星闻(fullloot.com),作者:喵星闻君。达30年以上。

早期的音效从业人员并不被重视,被归类在音乐配乐的体系里面,一直到5、60年代才开始有「客制化音效」的概念,音效也渐渐从音乐里分离出来,发展成更庞大的产业链。
片中将音效的工作细分成六大类,具体我有点忘了,大致可分成对白、环境音、特效音,以及声音方面的混音和剪辑,音轨层层堆叠上去,最后才是我们在电影院听到的声音。

早期的音效剪辑是用剪刀和胶布,并且各自分工,因此剪辑人员无法知道电影最后「听」起来会长怎样,一直到西元两千年,个人电脑问世,现今大家熟悉的剪辑软体才开始普及,这些电子化的音讯也终于能在电脑里「重逢」。

其中有讲到一段历史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聊。
在60年代,电影曾一度面临电视剧、音乐表演的压迫而生意冷淡,这让许多从业人员有了提升电影院规格,提高体验水准的想法,那时候的戏院大多都是单声道,所谓双声道的概念最早是应用在音乐专辑和演唱会上,特别是披头四给当时的人们很大的启发,之后双声道才被部分的业者引进到戏院里,但一开始也只有少数几间影厅有提供这个服务。

从这点可以发现,『电影院』并非停滞不动的场合,它从早期没有声音,进步到单声道,然后双声道,最后是现在主流的环绕音效,而4D版本甚至提供体感和嗅觉的服务,加强观众的体验感。
片中举例了芭芭拉史翠珊的星梦泪痕是如何促成音响硬体的进步,比较相近的例子,大概就是阿凡达推动了全球3D影厅的普及吧。

这部纪录片详细解释了「声音」对电影的重要性,以及观众不曾注意和发现的细节,其实都对观影有很大的影响。片中以抢救雷恩大兵为例,什么时候该塞入满满的环境音?当角色开始说话的时候,环境音、配乐、人声的比重又该如何调整?无声又该用在什么时候?

片中也剖析了好莱坞电影是如何创造近乎逼真的音效,他们以星际大战、亚果出任务、自由大道等电影为例子,可以一窥这些音效人员是如何在幕后透过各种创意和新奇的手段录制声音效果。
这部纪录片对于影迷来说,会是很新鲜的体验,对影视产业或拍片有兴趣的人更是教科书等级的电影。

周末如果还有场次,去戏院看看吧。

赞 (0)